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政策解读

《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解读

时间: 2019-08-05 20:33 来源:卫健委 访问量: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好我市医疗卫生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对照国家、省和苏州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建设与千万级城市人口需求相适应,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我市卫生资源补缺补短优化配置,在认真梳理和研究本市医疗卫生资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方案。

一、背景依据

“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了市中医院迁建、市立医院本部门诊楼、苏大附一院平江总院一期、苏大附儿院园区总院等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完善,一定程度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核四城”新架构、疾病谱的变化和市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问题日益凸现,主要在空间、功能、发展、基层等方面呈现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空间型短板。吴中区太湖新城板块缺少三级综合医院,不利于太湖新城高水平集聚开发和功能完善。二是功能型短板。目前我市尚无三级妇保健院、三级康复医院和肿瘤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三是发展型短板。苏大各附属医院由于体制原因,建设发展投入机制上存在政策性短板。市疾控中心和市中心血站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长期短缺,制约了业务向纵深发展。四是基层型短板。部分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多种原因,布局不合理,部分街道尚未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达不到省级建设标准。

二、编制依据

1.《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

2.《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和行动计划》

3.《苏州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4.《苏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1-2020)》

5.《苏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

三、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即迁建市疾控中心,新建二个三级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太湖新城医院),提升三个水平(提升苏大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提升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到2020年,我市医疗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三提升一适宜(总床位数、社会办医床位数、基层机构床位数提升,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保持适宜)”、“三加强一健全(加强苏大附属医院、市属医院、社区卫生,健全急慢分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基本建成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医养结合、疾病防控和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四、主要内容

(一)迁建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相城区择地新建市疾控中心,规划用地约50亩。

(二)新建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和太湖新城医院。

1在相城区建设一所市属三级妇幼保健院,项目规划用地约100亩,设置床位800张,其中妇、产科600张、儿科200张,建筑面积16.82万平方米。

2.吴中区太湖新城启动区规划新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点发展肿瘤特色专科。项目规划用地约120亩,设置床位1000张,其中肿瘤科床位600张。建筑面积23.38万平方米。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配置标准水平

1.提升苏大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全力推进附一院总院二期建设,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学);加快苏大附二院新区医院建设;统筹各方资源、探索对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在培养、招聘上的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医学专家团队,提升苏大各附属医院重点学(专)科在全国的排名,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2.提升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继续做强全市有影响的优势专科,错位发展心理卫生、眼耳鼻喉、口腔等薄弱专科,提升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能力;建设市康复医院;弘扬吴门医派,推进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骨伤科、中医妇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和市属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

3.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将市中心血站迁入现市疾控中心地块(三香路72号)。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60家。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按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引进、吸收、培养、培训和帮扶,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力、综合化健康管理能力、精准化疾病筛查能力和规范化疾病诊疗能力,全面向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转型。

苏州市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